999范文网 > 实用文档 > 事迹材料 >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

时间: 小龙 事迹材料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有关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1

他出生时只有四斤二两,体质很差,生病是家常便饭。那时他的父母工资少得可怜,但为了增强他的体质还是毅然决定让他进体操队训练。七年时间,他的体操成绩一直在队里遥遥领先。

12岁那年,他被选拔进了专业体操队。他很努力地训练,但每一次比赛都以失败收尾。这样专注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却还是证明不了自己的成绩,他沮丧万分。后来,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离开体操队。

重回学校后,原本想一心读书的他,却明显感受到,那么多年的训练早已深入自己的骨髓,他根本就无法安心学习,每天都回想着在高低杠上辗转腾挪的美妙感觉。他只好重回体操队。

他终于意识到,体操是他此生的梦想。他决定参加国家队体操队员的选拔赛。可每次他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一个温暖的午后,他终于接到了通知——以待训人员的资格进入国家队。原本以为,一切已是雨过天晴,梦想在朝他招手,可是,没有教练的指导,他无异于趴在窗外的借读生,自卑,无助,烦躁。

于是他请假返家和父母商量退出国家队。晚上,他和父亲住在一起。

父亲说口渴,要他去倒一杯水,他按下床头灯开关时,发现竟停电了。父亲划亮一根火柴递给他,他找到茶杯,可还没找到暖瓶,火柴就熄灭了。

父亲又划亮一根火柴,对他说:“机会就如同你手中燃烧的火苗,转瞬即逝。上天不会把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机会来了,要懂得把握和珍惜。”

他细细思索,恍然大悟,毅然决定:即使是一个待训人员,也要像正规国家队队员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他开始打起精神,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训练中,每天都比其他队员要多训练半个小时,常常挥汗如雨,直到筋疲力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登上了世界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接下来,他又把目标锁定在奥运吊环冠军争夺赛。那天,他第一个出场,动作无懈可击,完美收尾。但当最后宣布比赛结果时,他竟以0.1分之差与冠军擦肩而过。这样的结果在赛场引起争议,许多人为他鸣不平。他却说:“在赛场上,没有不公平,只有不完美。”他的豁达和淡定,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热烈的掌声。

这个几经挫折,因失去信心而几次想当逃兵的人,终于赢得了事业和心灵成长上的双丰收。他就是体操吊环运动员——陈一冰。

陈一冰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或者痛楚,只要心中充满希望,不轻言放弃,那么,总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2

有温度才能去温暖他人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父亲,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走路还得靠拐杖支撑着。母亲年轻时被拉煤车撞倒,过重的伤势让她不能长时间站立。

现实是冷酷的,身患残疾的父母给她的就是这个既残又贫的家。她的到来,父母的心里也没感受到一丝暖意。因为,扶养她成了父母最大的负担。

出生于贫寒中的她,最渴望得到温暖。然而残疾的父母不能给她许多,相反,还要她来安慰和照顾。

父亲行动不便,一个人呆在家里寂寞,她就充当父亲的耳朵,将在学校里、院子里听到的趣事讲给父亲听。

母亲勤劳要强,做起家务总停不下来,她就抢着干些重活,以减轻母亲的疲劳。寒暑假,别的孩子都在疯玩,而她还得想办法筹措学费。

贫寒催生“早熟”。有时候,也想溜出去和同伴们痛快地玩一场,但想到父母和家里,她就觉得,自己真的和同伴们不同。

一晃进了高三。不想那一年,母亲旧伤口复发引起溃烂,医生建议做手术治疗。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日子本来就捉襟见肘。

高昂的手术费面前,母亲只好选择放弃治疗。母亲想省下手术费供她读书,过早懂事的她怎么不知道母亲的心思呢?

一番权衡之后,她也作出了选择:辍学打工给母亲治病!

这样的选择,是母亲不愿意看到的,母亲希望她能考上大学。

母亲的话,她至今记忆犹新:只有自己发光发热了,才能更好地温暖家人。

她听从母亲的劝慰,回到了学校。用心复习功课的同时,她不忘母亲的病情,利用假日,跑进书店,淘来中医书籍,开始自学中医知识。黄芪可以“托疮生肌”,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药店买来了便宜的中药,并每天泡给母亲喝。

一个月后,母亲脚上的伤口竟然有了好转,原来溃烂的伤口上长出了新的肌肉。

小试成功,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忽然间,她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短短的一年苦学,她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

相比西医的“冷漠”,中医就更显有“温度”。边学边用,她首先将中医的“温度”通过爱心传递到了父亲身上——她成了父亲的“御用医师”。

父亲有慢性腹泻的病根,她就用艾灸为父亲进行治疗。艾条是神奇的,通过在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和双侧天枢穴做悬灸,没有输过一次液,服过一粒药丸,父亲的腹泻竟治好了。

她叫杨靖,北京中医药大学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她用有温度的中医,治好了父母身上多年的顽疾,换来了他人理解和肯定,赢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

身上有正能量的人,才能释放出温度。有温度才能去温暖他人,杨靖身上这份特有的温度,就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一份在困难面前不畏缩的勇气……

用温度来丈量人生的杨靖,用自己的坚持和温暖治愈了命运带来的伤,她在博客上的留言更能打动人心:“我总是把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苦难,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因为,没有差距,就不会被缩短。没有困境,就不会有所改变。苦难也是一种温度,它是冰冷的。冰冷并不可怕,冰冷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就是将身上的这股斗志转化成人生的正能量,去温暖着他人。”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3

1955年7月,组织上派我到朱德同志的身边担任保健医生,我荣幸地在朱德同志身边工作了10年,常常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到他忠诚党的事业、坚持真理的博大胸怀,特别是朱德同志艰苦奋斗的事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件旧成网兜似的丝棉袄

那是1955年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该换秋季衣服了。有一天早晨,我探视过朱德同志后正想下楼去,突然听到首长叫卫士郭盛魁。小郭听到首长喊自己,马上跑到首长面前。朱德同志说:“我那件黄咔叽布的上衣,好久没穿了,现在凉爽了,可以拿出来穿嘛!”小郭边听边笑着回答说:“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经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别的吧。”总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语气坚定地说:“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缝补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还是想办法修修,我还是喜欢穿它,旧衣服穿着舒服。”小郭下楼后对我“抱怨”说:“那件上衣在西柏坡的时候就穿着,穿这么些年,已经破成了那个样子,怎么补哇!”

说归说,小郭还是把那件已洗得泛白,两只衣袖的肘部和袖口已磨破的上衣,交给了一位巧手的裁缝。经师傅的一番翻改、缝补,朱德同志看了后很满意,说:“对嘛,这件衣服修好穿上,比红军那时候的衣服还是要好些嘛,丢掉就可惜了。”

1955年冬天,我看到朱德同志穿的是一套浅蓝色绸子面的丝棉袄、裤芯,外面再罩一套蓝色咔叽布制服就准备这样过冬了。他那套丝棉袄、裤芯,不知穿了多少年,那绸子面已经完全破烂,补丁挨着补丁。从那以后,我多少遍地听到康克清大姐、生活秘书、管生活的卫士与朱德同志商量,说那套丝棉袄、裤芯实在无法再补,换套新的吧。朱德同志总是那句话:“唉,还可以穿嘛!”仍然舍不得换。年复一年,又坚持着穿了五年多,直到1960年,这套棉衣已经到了像网兜里盛着丝棉一样的程度,他才同意做了一套新的。

与厨师的“矛盾”和“斗争”

朱德同志的饮食一直是简单的家常饭菜,晚年依然如此。我刚到他身边工作时,看到他的三餐,令我惊讶又敬佩。他常年住在城外,康克清大姐住在中南海,在食堂吃饭。所以,朱德同志除了星期六、星期日回城与家人一起吃饭外,平时厨师就为他一个人开饭。他自奉节俭,反对铺张。他的早餐一小碗米粥,一片面包或一个小花卷(或馒头)。中午和晚饭一荤一素一碗汤,主食花样变换也有限。他患有糖尿病,因此,给他控制总热量,限制饮食。这样一来,也给厨师做饭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当年,有一位姓邓的师傅,四川人氏,厨艺高超,一心在首长的要求和医生规定的原则内,尽量把首长的伙食搞好,我和生活秘书也常提出,要经常变换伙食花样,偶尔要加一点首长喜欢的东西,可以调剂着做。邓师傅为改善首长伙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而朱德同志为了改善伙食这件事,与邓师傅发生过不少次“矛盾”,不知与他进行过多少次“斗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天中午,邓师傅给朱德同志做了红烧大对虾。朱总司令问明了情况后,耐心地对邓师傅说:“老邓呵,对虾是好吃,可是你晓得吗,一吨对虾出口到国外,就能换几吨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几口没得好大关系,而出口换钢材却是要紧的事。以后记住,不要再给我买对虾了。”邓师傅笑着说:“你是首长,就是顿顿吃对虾,又能吃多少呢?”朱德同志耐心地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再吃对虾就是了。”我不止一次在一旁听到他和邓师傅的谈话。还常常嘱咐说:“不要每天都成席(宴席),要吃家常便饭。做菜不要学洋厨子作风,不要一只鸡只吃两条腿、一个胸脯;吃黄瓜大去其皮,白菜只吃个菜心;也不要每天大鱼大肉。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菜(他管青菜叫小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多吃小菜有什么不好?”一次,邓师傅连续几天给首长改善了饮食。一天,老人家吃完午饭叫住邓师傅,用幽默和加重的语气对他说:“老邓啊!你家是不是资本家呀?”邓师傅一听马上红着脸,不安地用双手揉搓着身前的围裙,笑着用四川话回答道:“嘿嘿,首长莫开玩笑!嘿嘿,首长莫开玩笑!我哪里是什么资本家啊?”朱德同志继续和蔼地说:“不是资本家怎么那样阔气呀?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洋厨子作风呢?怎么这样子忘本啊!”邓师傅紧张地回答说:“嘿嘿,我不敢忘本,没有忘本!”朱总司令听了之后,还是继续耐心地教导说:“我不让你做好吃的,不是怕花钱,这几个钱,我是出得了的,没有问题。我主要是说,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要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不要太超出人民生活水平之上。”我们在场的人都深深被这位老人心中始终想着国家和人民的情怀所感动,深受教育。

要能吃苦,要有朴素作风

1958年4月的一天上午,朱德同志又和往常一样于10点多钟离开办公室,到室外散步。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计划安排,各自分工打扫住地室内外的卫生,朱德同志散步回来时,我们还在劳动。他很高兴地站在楼前的路上看着我们。这时大家也就停止干活,等待老人家有什么吩咐。果然,朱德同志首先表扬了我们,然后,又语气平和地对我们谈了他的想法,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要有朴素的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这时他举了一个人的例子)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变了,便喜欢资产阶级的那一套,不俭朴了。过去我们常告诫说,那个东西不好,而他们说那个东西就是好。要不是整风,现在还是扭不过来。我们的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的党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过去我们是真正与群众一样,在延安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样的一套军装。进城以后有一段也很好,由于我们中央的同志都是布衣服,大家也都朴素,把解放区的风尚带来了,但没坚持多久。后来我们也穿上了料子衣服,大家也都穿起来了。说明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以后我们还是要改,大家都朴素起来。”朱德同志最后说:“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消费还为了发展建设,单纯为了改善生活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有增产节约的思想,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以满足的。美国人口不多,生产力发展不算慢,但人们的欲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

建国后,老人家无论走到哪里都经常讲:“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只有增产节约才能变得富强。光增产不节约,就等于没有增产。勤俭,勤俭,勤就是增产,俭就是节约。”

1960年10月30日,老人家以《勤俭》为题,写下了一首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自留地”和他家的菜粥

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大姐的家风非常好,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温厚、恭俭、尊长爱幼、家庭和睦的风气。在中南海住的时候,仍然像在延安时那样,他们倡导并带头和家里的孩子们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在楼旁的空地开出一片菜地。经过大家辛勤耕种、积肥、施肥、浇水、锄草之后,那块“自留地”里的蔬菜和玉米长得都很茁壮,品种也不少,而且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北方蔬菜,也引进一些南方品种,如:苦瓜、木耳菜、空心菜等。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朱德同志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减少了粮食定量,一般不吃肉食,他老人家反复对大家讲:“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要同他们同甘共苦,节约一点是一点,绝对不能铺张浪费。”他真正做到了同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共渡难关。这期间,朱德同志过生日还请工作人员吃过菜粥和糊糊粥。他家菜地生产的大量蔬菜、玉米等也更加显出了勤劳节俭的重要意义。

有一个星期天,我们照例陪同朱德同志、康克清大姐带着孩子们去爬香山。爬山回来时却没有按惯例回中南海的家,车子却开往朱德同志的城外住所去了。到了以后,康克清大姐就热情地招呼大家说:“朱德同志说,今天就在这里请大家吃一顿‘忆苦思甜饭’。但是我肯定还是比较好吃的。今天给大家吃的主要是菜粥。菜都是家里菜园子种出来的,邓师傅也很会做,我和孩子们在家里已经吃过几次了,很好吃的。今天就请老总和大家尝尝,算我请客!”听康克清大姐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感染着每个人,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那天的饭基本上是一餐家常饭,有几盘炒素菜。邓师傅在窗台上放了一大锅的稠大米菜粥。那稠大米菜粥出自名厨之手,吃起来果然味道极好。几乎每个人都放弃其他,纷纷到窗台边去盛那稠菜粥。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4

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急驶而过。

已是深冬时节,寒风阵阵吹来,刺得面颊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车的马喘着粗气,团团白雾从马鼻子里喷出。

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少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

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和其他牧场经营者一样,他养了许多牛,把牛奶送给居民喝。

但是在这条大街上居住的德国着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却知道这位送奶人有些不一般的来历。好几个早晨,她都等在客厅里,只要听见送奶马车的声音,就急忙打开房门,请送奶人进家里坐一小会儿,但是送奶人总是以不能耽误送奶而加以拒绝。

又是一天清晨,班诺一听见马蹄声便冲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她要为送奶人画一张素描像。

送奶人仍然婉言谢绝,说道:“很多人都在等着吃早餐,牛奶要按时送到,等送完奶,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女画家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送奶人的脱身之计。她再也不想“上当”了。她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不松手,“您不要再‘骗’我了,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一头钻进化学实验室,谁也甭想把您拉出来。这次您一定得让我画一张像。亲爱的教授,请把您宝贵的时间分给我几分钟吧。”

送奶人?对,他还是教授。这一会儿只好停止送奶工作,让女画家画了一张人物素描像。

第二天一早,当人们打开报纸的时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标题映入眼帘:“范特霍夫荣获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并以整个版面刊登了女画家的素描像。

人们吃惊地看着这幅肖像画,原来那个每天早上驾车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着名的化学家,而且还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奖!大家继而兴奋起来,相互转告,最终,送鲜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学家范特霍夫被人们合并传成了“牧场化学家”。

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1852年8月30日诞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范特霍夫的家里7个孩子中排行老三。

上中学时,他看到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非常有趣,因此总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看别人做,太不过瘾了,能自己动手那该多好呀。

一天,范特霍夫从化学实验室外的窗子前走过,他忍不住往里面看了一眼,那整整齐齐排列的实验器皿、一瓶瓶化学试剂多么诱人。他的双脚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要能进去做个实验多好啊。”

突然,他发现一扇窗子开着,大概是做实验时为了通风开的吧。小范特霍夫犹豫的片刻,便纵身跳上了窗台,钻到实验室里去了。他支起铁架台,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面,便开始寻找试剂。

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些药品所引起的反应,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使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默默地说道。

实验室内的响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谁在实验室里呢?老师从窗口望去,好家伙,范特霍夫正在那儿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呢。

这太危险了!要知道这是校规所不允许的。老师没有惊动范特霍夫,怕他在惊慌中出危险,便绕到门口,把门打开。

听到开门声,范特霍夫才从“化学实验梦”中惊醒,他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

“快把实验停下来!谁叫你来做实验的?”老师再也不能忍耐了,这是重大的事件。“快,赶快把一切用品都放到原来的地方。”老师一边命令范特霍夫,一边自己也动起手来。

一切收拾停当,老师把范特霍夫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今天犯了什么错误吗?这件事是要报告校长的,那是要受处分的。再说出了危险你的父母也要责备学校的。赶快回家,把你的父亲找来,我要对他说这件事。”

范特霍夫的父亲对儿子的行为很不赞成,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求得知识,但是效果却是很坏,违反了学校的规定是不能容忍的。

幸好,这位老师念及范特霍夫平时是一个勤奋好学又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就没有向校长报告。

范特霍夫的父亲从这件事中得知儿子很喜欢化学,就从家里让出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专门供儿子做化学实验。

从此,范特霍夫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实验室。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和从其他亲友那里得到的“赞助”积累起来购买了各种实验器具和药品,课作时间从事自己的化学实验。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5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青春奋斗的名人故事精选篇6

用29年的执着与坚守去换得28秒

海涅·阿勒马涅是个巴西穷小子,生活在贫民窟,14岁那年,喜欢足球的他在观看一场电视转播时,解说员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电视正在播放一次任意球,运动员们被要求在球门前禁区内站成一排,但是总也站不齐,海涅听见电视解说员抱怨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任意球的人墙能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呢?”

从此,这句话深深烙在海涅心里,他开始琢磨该如何实现解说员的愿望。当然,发明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海涅只是一个穷小子而已,既没有文化,也没有资本,之前也从没发明过东西。

不过,他是个倔强的孩子,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他在做矿工挣钱之余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发明新方法的念头。

有一天,他忙完矿井里的工作,在浴室洗澡时,无意中拿起剃须泡沫管,在手臂上喷出了一条线。

突然,他眼前一亮,心想:这不正是自己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新方法吗?

有了思路,说干就干。可是,海涅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实用,气味难闻,呛得人涕泗横流,喷在草坪上也很难清除,甚至像除草剂一样,使草坪枯黄一片。

面对失败,海涅并没有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他知道,由于缺乏文化知识,这是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

接下来,他频繁拜访化工厂的工人和附近学校的化学老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了比较理想的产品。他将植物油和丁烷丙烷气体进行混合,制成白色泡沫,喷出后可以保持1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泡沫自行消失。这种泡沫无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对草坪产生任何影响。

试验成功的海涅非常兴奋,然而,由于没有资金做广告,也不认识足球圈里的人,海涅的发明专利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4年后,童年一个玩伴向他伸出援手,他是一家小型化妆品工厂的厂长。

定型的产品终于被做出来了,海涅开始拿着自己的产品,到一家又一家足球俱乐部去推销。

幸运的是,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巴西足协考察了他的发明后,同意在小比赛贝洛奥里藏特杯中使用他的产品——人墙定位喷雾器。因为使用效果好,随后在巴西联赛中又被广泛使用,并最终在世界杯赛上成为比赛主裁执法标配。

据统计,这种被称为“9.15公平比赛”(9.15米是罚任意球时人墙与罚球点规定的距离)的喷雾办法,能让罚任意球的时间从48秒缩短至20秒。

用29年的执着与坚守去换得28秒,曾经的穷小子海涅凭借自己的发明,如今已成百万富翁。不过,相对于所获财富,他更看重自己为足球比赛所贡献的那28秒。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海涅·阿勒马涅的成功正是这话最好的诠释。

14248